近年来,区块链技术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潘功胜的发言引发了对于稳定币的广泛关注。同时,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即将生效,更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话题的热度。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稳定币的未来发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稳定币作为一种与法定货币挂钩的加密货币,其便捷性及价值稳定性在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等领域的潜力不可小觑。

境内外离岸市场各有特点,稳定币发展需新思路
离岸人民币业务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常见。简单来说,境外离岸人民币业务是指在国外以人民币计价进行的金融业务,目前以香港为中心,新加坡、伦敦等地共同发展。而境内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则具有在岸与离岸的特征,主要依靠账户管理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业务模式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从传统思路中跳出
以往许多人认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开发可先在香港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国内的自贸试验区推广。然而,随着Web3.0的发展,我们看到稳定币的概念已逐渐超越了传统的在岸和离岸的界限。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有限,按照稳定币与法币资产1:1储备的要求,要形成规模效应十分艰难。面对全球美元抵押型稳定币的发展迅速,以及各国对稳定币的监管加强,我们亟需从金融安全与货币主权的高度系统性地考虑人民币稳定币的改革试点。
境内外联动,探索稳定币发展新模式
既然传统思路存在局限,境内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联动发展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向。这种模式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战略统筹、主动监管和协同推进。中央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以及与香港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已经建立了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动包括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的综合改革试点等措施。
香港作为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香港同步开展人民币稳定币的探索,无疑为两地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能模式
关于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Y Coin,CNYC)可能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由特定的清算组织或大型银行联合发起,成立专门的人民币稳定币发行机构,探索链上发行与运营机制。在这一模式中,可以先面向经验丰富的授权机构发行稳定币,再通过这些机构向合格企业或个人进行兑换,从而构建零售市场。
另一种模式依托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在自贸区的分支机构,直接在链上铸造和运营人民币稳定币,这种模式有助于合规操作,同时也保持了灵活性。如果以银行作为发行主体,就需要明确多个相关问题,如境外银行的代币化存款虽有类似特征,但在机制上仍存差异。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需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有充足的资产储备,除了人民币现金和短期国债外,也可加入一定比例的数字人民币储备;其次,发行主体需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资产隔离与托管机制,以确保合规运营;最后,通过技术标准和智能合约的创新设计,限制试点期内稳定币的持有和使用主体,以确保稳定币的有效管理。
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路径
在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 Coin,CNHC)的发展方面,常见路径包括鼓励境内外机构在香港共同成立人民币稳定币发行机构,或允许境内的授权机构依托其在香港注册的法人进行铸造和发行。这种双重稳定币体系的形成,能够借助现行的跨境支付与资金流动规则,探索CNYC与CNHC之间的互通机制,提升跨境贸易的结算效率。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地位,同时也能支持基于人民币资产的大宗交易结算,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影响力。
监管与风险防范,保障稳定币健康发展
稳定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与风险防范。境内外监管部门及人民币稳定币发行机构应加强合作,持续推动智能化技术革新,完善市场监测体系,以识别人民币稳定币在二级市场的参与变化,避防非法资金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国际清算银行(BIS)曾指出,稳定币需在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等关键标准上进行改进。因此,人民币稳定币的探索改革应秉持严格控制风险、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展望未来,稳定币发展的更多可能
未来,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构建“金融互联网”(Finternet)的建议,推动数字人民币、银行的代币化存款与稳定币的协同发展。这将为人民币稳定币的未来开辟新的可能性。尽管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合理规划与严格监管下,其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将愈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