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大涨至12万美元背后的推手是什么?

欧易OKX
简介: 欧易OKX是全球知名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提供安全、多样化的交易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最近,加密货币市场的焦点无疑聚焦在比特币身上,这个曾备受争议的数字资产,价格首次冲上12万美元。这一里程碑背后,既有机构投资的大举涌入,也伴随着政策风向的微妙变化,更离不开技术升级与市场情绪的推动。在这场热潮背后,藏着诸多值得关注的故事。

1

价格创新高,爆仓潮同步上演

比特币价格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首次触及1200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累计涨幅已接近20%。然而,在价格上涨的同时,加密货币市场的高波动性也再次显现。仅在一小时内,比特币空头爆仓金额就超过2000万美元,这也提醒着投资者市场的不确定性。

机构大量买入,改变市场供需

在这次比特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身影愈发显眼。他们的大量买入正在悄悄改变比特币市场的供需情况。以贝莱德为代表的机构“巨鲸”表现得十分活跃,每月增持比特币的速度达到4万枚,目前其持有量已超过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持仓量。贝莱德旗下的比特币ETF持仓更是突破70万枚,按当前价格计算,这一持仓的价值高达840亿美元。

彭博分析师埃里克・巴尔春纳斯通过数据模型分析预计,如果按照日均增持1300枚比特币的速度,到2026年5月,贝莱德的持仓量或将突破120万枚。此外,其他机构也在积极布局。比如,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的行动就颇为引人注目,其CEO西蒙・格罗维奇宣布,公司以2.387亿美元购入2205枚比特币,使得公司总持仓达到15555枚比特币,账面收益率也上升至416.6%。

从比特币现货ETF的情况来看,资本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上周的净流入达到3亿美元,使资管规模突破了1367亿美元,占比特币总市值的6.2%。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配置型资金已经取代套利热钱成为了主要的买盘力量,进一步稳固了比特币的价格支撑。

政策有松有紧,影响市场走向

2025年,加密货币领域的监管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一年成为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间节点。美国《GENIUS稳定币法案》在参议院通过程序性表决,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满足全额储备金及定期审计的要求,为千亿美元级别的合规资金进入市场扫清了障碍。

在亚洲,香港的《稳定币条例草案》正式落地,明确的框架将加速亚洲资本对加密货币市场的布局。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在加快起草加密规则,为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

政策的利好也带动了国家层面的配置动作,比如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率先通过比特币战略储备法案,联邦政府也将比特币纳入了战略资产的考虑范围。甚至德国央行也出售了部分黄金储备,转而增持比特币,这显示出各国在这场加密资产竞争中的积极态度。

技术与散户,共同助力生态发展

比特币突破12万美元的原因还在于底层技术的升级对市场的支撑作用。闪电网络的交易速度已提升至10万笔/秒,手续费大幅下降90%,这使得小额支付场景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在市场情绪方面,衍生品市场和散户的行为也反映出当前的热度。Deribit交易所的看跌/看涨期权比率在7月6日飙升至一年多来的最高点,但在短短三天内迅速回落至0.8,看涨合约占比已突破70%。

同时,散户对于比特币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社交媒体上关于比特币的讨论热度大幅提升,TikTok比特币话题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0亿,搜索量暴涨300%。FOMO(害怕错过)情绪甚至蔓延到Meme币领域,特朗普同名代币在一天内涨幅超过500%。

从链上数据来看,早期的鲸鱼地址在过去一年内抛售了超过50万枚比特币,但这一数字与ETF的净流入量相当。同时,矿工抛压降至202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网算力也突破了600EH/s,这表明长期持有者的数量正在增加。

热潮之下,风险仍需警惕

尽管当前比特币市场呈现繁荣的景象,但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值得投资者保持警惕。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便是其中之一。尽管比特币被视为“数字黄金”的避险资产,但短期内仍难以摆脱风险资产的波动特性。

监管政策的变数同样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尽管目前存在松绑的迹象,未来的监管方向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波动。此外,大型持有者(鲸鱼)的抛售行为也可能在短期内对价格造成较大的冲击。

总体而言,比特币此次价格大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机构入场、政策变化、技术升级以及散户参与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过,在市场热潮之下,投资者更需要理性看待,即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决策。

币安
简介: 币安(Binanc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提供安全、多样化的交易服务,并支持众多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