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一条震动NFT社区的消息揭示了碎片化协议Tessera的突然停运。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解救NFT流动性”的碎片化市场是否真的能够激活那些长尾资产的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NFT碎片化的现实困境与可能的未来发展,分析其在市场中的角色和影响。

将整块蛋糕切成零食:NFT碎片化的美好愿景
NFT碎片化的概念曾被认为是美好的解决方案——通过将高价值的数字艺术品切割成小份,普通用户也能够参与其中。例如,想象你无法负担整幅《蒙娜丽莎》,但有机会拥有她微笑的一个小碎片。像Tessera、N2022和Unicly这样的协议,正是通过将CryptoPunks或BAYC等价值连城的NFT划分成ERC-20代币而获得关注。
在2021年,这种模式确实迎来了短暂的疯狂,甚至Tessera创下了单日2亿美元的交易记录,N2022的总锁仓价值(TVL)也曾达到6100万美元。然而,进入2023年,数字却像泄气的气球,Tessera的日交易量骤降至个位数,而Unicly的月交易额更是降至不足6万美元。这一系列的急剧下滑让我意识到,NFT碎片化的良方可能只是一剂止痛药,难以根治流动性问题。
蓝筹游戏的局限性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碎片化协议实际上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富人游戏”。这些协议主要集中于BAYC与CryptoPunks等蓝筹NFT,而对于那些长尾资产则几乎予以忽略。可以类比于米其林餐厅只提供和牛,而普通的街头小吃连菜单都上不了。
- 数据显示,N2022平台上超过100ETH流动性的项目仅有7个。
- Unicly前5大流动性代币占据总量的92%。
这种高度集中的流动性分布导致了一个悖论:那些最需要流动性的普通NFT反而更难获得相应的服务。我观察到,碎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原本指望通过碎片化翻身的长尾项目,最终发现自己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收益率诅咒与巨鲸操控
另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显然是收益率。这些协议的年化收益率(APY)普遍低于5%,与DeFi领域中动辄达到两位数的收益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经过采访前用户后,许多人表示:“与其把资金放在这个碎片化协议上,为什么不直接使用AAVE呢?除非我疯了。”
然而,更隐秘的风险则是巨鲸操控。由于碎片化资产规模小、流动性差,拥有大量资产的大户能够轻易操纵价格。一位匿名交易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曾只用50个ETH就将某个碎片化项目的价格抬高了300%。在这种情况下,散户就像是赌场中的游客,而控制着资金流动的巨鲸则牢牢把握着游戏规则。
创新者的窘境与现实的出路
尽管Tessera尝试推出一些创新解决方案,例如游戏NFT聚合服务与接入Uniswap V3流动性池,但在熊市中面临的困境依然难以破解。我认为,这种情形的根源在于碎片化协议所解决的是“买不起”的问题,而并非“我不想买”的问题。当市场热情逐渐消退时,再精密的金融工具也无法吸引流失的资金回流。
有趣的是,一些新兴协议开始探索不同的创新路径。有的项目避开蓝筹战场,专注于特定领域如音乐NFT;而另一些协议引入了实物资产的背书,以此试图建立虚拟与现实间的估值体系。我不禁思考,或许未来的突破口在于重新定义NFT的价值基础,而不是仅仅在于如何切割这些资产。
碎片化赛道的未来启示
NFT流动性困境的核心在于市场结构与估值体系的综合问题。虽然碎片化协议在特定场景下展现了一定的作用,但无疑无法取代更专业的工具。我认为,碎片化赛道将继续存在,但它可能会收敛为服务于特定市场需求的独特市场,而非起初设想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
核心在于任何金融创新必须与底层资产的实际效用相匹配。当NFT的角色从投机工具转向实用工具时,流动性解决方案也势必需要相应地有新变化。或许未来的答案不在于金融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将更多现实需求融入这个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