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ITY法案于2025年7月在美国众议院通过表决,现正等待参议院审议。这项法案是美国首次针对数字资产进行全面监管的重要立法,旨在明确数字资产的分类标准、监管机构的分工以及对创新的支持措施,为加密市场提供一个系统化的监管框架。通过这一法案,市场各方希冀解决数字资产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金融的安全性与透明度。

法案核心内容
- 定义与分类
CLARITY法案将数字资产明确分为两类:“证券”和“商品”。数字商品是指与底层区块链系统关联且其价值源于使用的资产,如比特币和以太坊;而证券类数字资产则是符合传统证券定义的资产,例如代币化的股票和债券。这一分类的明确,为后续的监管路径奠定了基础。
- 监管分工
法案中明确规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负责监管数字商品的现货市场,包括相关交易所和经纪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负责证券类数字资产的监管。有混合属性的资产则需要CFTC与SEC协调监管,以避免出现监管重叠或空白的情形。
- “成熟区块链系统”认证
符合去中心化、开源代码及自动化运行特征的区块链系统可以申请获得“成熟区块链系统”的认证。通过认证后,该区块链系统上所有数字资产的监管权将完全归属于CFTC,SEC不再插手此类资产的监管,为如以太坊等高度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提供了明确的监管归属。
- DeFi豁免条款
为了鼓励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发展,法案为部分技术行为提供豁免。比如代码编写、节点运行等活动在不增加额外合规要求的情况下仍需遵守反欺诈条款。这一政策旨在保护开发者的积极性,同时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底线。
- 传统金融机构参与
法案允许传统金融机构注册并参与数字商品的交易与托管,消除了以前在资本金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银行与券商等传统角色可以正式进入加密市场,为行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流动性。
- 支持创新
法案设立了“金融科技创新中心”(FinHub)及CFTC实验室,专注于DeFi、NFT等新兴领域的监管方案。通过官方机构与行业的直接对接,加速了创新模式的合规落地。
业内评价
支持观点
来自加密货币创新委员会的专家认为,法案是明确加密规则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划定SEC与CFTC职责边界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监管上的重叠问题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保障。传统金融机构也表示,法案带来了清晰的合规路径,使此前因为规则模糊不敢参与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安心进入数字资产市场,从而推动行业的正规化进程。
反对观点
参议员Elizabeth Warren提出警告,认为法案的某些内容可能被非加密公司藉此利用,例如Meta与特斯拉等企业可能会用代币化的方式让证券类资产伪装成“数字商品”,从而规避SEC的监管。与此同时,一些监管机构也对此表示担忧,认为DeFi的豁免条款可能导致监管漏洞,代码编写等行为的豁免范围过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或诈骗等活动。
中立观点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法案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求了一个平衡,使得数字资产领域的“监管真空”状态得以结束,同时为新技术的发展留足了空间。然而,具体效果仍需关注参议院审议后的实施细则,特别是“成熟区块链系统”的认证标准和DeFi豁免的执行范围。
最新动态与潜在影响
- 立法进展
法案在众议院表决成功后,目前已进入参议院审议阶段,市场普遍预计法案可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最终的立法。如顺利通过,它将成为美国首个全面规范数字资产的联邦法律。
- 市场反应
法案通过众议院后的反应非常积极,比特币与以太坊的价格在短期内上涨了5%,这反映出市场对于监管明确化的期待,机构资金也开始试探性入场,数字资产托管业务的咨询量增长了30%。
- 监管明确化
法案的通过终结了数字资产领域内SEC与CFTC之间的监管权争夺状态,企业可以依据资产类型直接对接合适的监管机构,合规成本预计降低超过40%。
- 全球影响
身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风向标,美国的这一监管框架无疑将对欧盟及其他亚洲地区起到引领作用,可能促使他们加速制订类似的法案。预期到2026年将有可能出现全球范围内加密市场监管规则的统一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