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标志着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的关键进展。条例拟定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发行稳定币,同时设定申请牌照的门槛为2500万港币。稳定币旨在锚定法币并接受监管,此举为香港的稳定币发展提供了规范框架,也让普通人迎来新的机遇与思考。

什么是稳定币,它为何诞生?
在深入了解香港稳定币条例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稳定币。大家或许都听说过比特币,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以去中心化、信息透明等特点而闻名。然而,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极为剧烈,许多投资者对此却步,因此市场对稳定币的需求逐渐上升。这种数字货币应运而生,旨在提供一种既具备比特币优点,又能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替代方案。
稳定币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价格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锚定法定货币,如USDT锚定美元;另一种是采用算法维持币值的稳定。但根据香港通过的《稳定币条例草案》,稳定币必须锚定法定货币,因此算法稳定币被排除在外。
香港稳定币监管,申请牌照条件严苛
《稳定币条例》明确规定,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稳定币,均需向金融管理专员申请牌照。这一措施旨在规范市场,确保稳定币在合法框架内健康发展。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指出,此条例是香港迈向国际Web3中心的重要一步。
法案中对“指明稳定币”的定义是:这一类数字资产必须锚定一种或多种官方货币,以维持稳定的价值。此外,该法案明确规定的持牌人必须满足一系列最低标准,包括在香港设立实体公司、最低缴足股本为2500万港元、储备资产市值须始终至少等于流通面值等。
为了推动制度的实施,香港金管局推出了“沙盒”安排,这是一个受监管的小规模试验区,允许有意的稳定币发行机构测试业务及风险管理,以便为最终法规的完善提供依据。
稳定币冲击传统支付,优势显著
传统支付行业存在诸多痛点,尤其是在跨境支付领域。例如,通过中间清算机构将人民币转至马来西亚的商户,通常需要T+1至T+10日不等,到账时间极其缓慢。此外,多个费用结构加大了跨境支付的成本,例如SWIFT费用和中介机构收取的相关费用。
相比之下,稳定币的优势显然更为突出。理论上,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可以实现秒级到账,并且在资金成本方面优势明显,通常低于传统支付渠道。同时,其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性,通过不可篡改的设计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环境中,稳定币和加密货币的支付模式被视为Web3.0的底层基础设施,预示着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稳定币挑战重重,发展受限
尽管稳定币前景可期,市场内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尽管区块链具有透明性,稳定币的管理却并非如此简单。人们对发行稳定币的储备金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挪用风险等问题仍心存疑虑。此外,市场对于稳定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并不高,直接用于支付的场景有限,商户在接收稳定币后往往需要将其转换回法币,形成了一定的壁垒。
稳定币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被用于黑灰产业链、规避外汇管制等风险,依赖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稳定和安全性。同时,虽然技术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其他管理及政策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
各国对稳定币态度不一
全球对稳定币的态度并不一致。在美国,USDT和USDC等稳定币占据市场主体地位。近期,美国《GENIUS稳定币法案》已推进至表决阶段,未来可能推动稳定币合规化的进程。而欧盟在2024年通过的MiCA法案,实施了对加密资产市场的全面监管框架,包括稳定币的相关条款。
新加坡同样重视稳定币的监管,推出了适用于单一货币稳定币的监管规则,巩固了其作为金融创新中心的地位。如今,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依然谨慎,但香港作为中国的金融自由港,《稳定币条例草案》的通过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巩固香港在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为全球稳定币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普通人面对稳定币,机遇与建议并存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发行商而言,稳定币发行将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需要具备好的财务治理与法律责任。同时,投资者的保障也会随之增强,但初期可选择的稳定币可能大幅减少。
而对于普通人,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虽然稳定币在短期内不建议投资,但跨境支付的从业者可以关注稳定币的应用,同时密切留意政策动向。自发发行稳定币并非普通人能轻易做到,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尝试进入NFT领域,或者依靠在Web3.0行业工作获取相关知识。
建议普通人关注数字人民币及其发展,未来可能通过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结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时代的机遇。
总的来说,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为市场的规范化进程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我们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需时刻关注行业动态,敏锐把握机遇,认真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