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是由Coinbase推出的Ethereum Layer-2扩容解决方案,基于Optimism OP Stack构建,旨在提供低费率和高兼容性的Web3体验。与传统代币模式不同,Base采用以ETH支付交易费用的模式,加上Coinbase的治理和生态支持,创造了一个创新的生态环境。本文将深入探讨Base的设计理念、治理机制以及未来展望,从多个角度剖析这一无代币模式的独特之处。

从零代币出发:Base的理念背后
Base旨在为Web3提供无障碍的接入,强调低费率与高兼容性,其设计背后体现了不建立复杂经济体系的理念。Coinbase在2023年8月推出Base时,明确表示不会发行本地代币,用户将以ETH支付交易费用。这样的策略大幅降低了用户的学习和入门门槛,使得Web3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直观。
得益于Coinbase已有的生态系统,Base能够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体验,用户无需额外获取或持有任何代币,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并保持了一致的体验。
掌控机制:Coinbase主导与联动治理
由于缺乏Base代币,治理由Coinbase与OP Stack的主要贡献者通过多签方式进行。这种机制可以确保 Base 的协议升级、序列器升级以及安全机制的迅速决策,短期内提高了治理效率和反应速度。而对于未来而言,去中心化治理的演变将需要引入更多DAO机制,以保证Base的持续自治能力。
不靠代币激励:生态驱动机制解析
Base没有采用传统的空投、质押奖励或流动性挖矿等模式来推动生态增长,而是通过这些创新方式来维持活跃度:首先,基于Optimism的RetroPGF为开发者提供资助;其次,Coinbase利用其资源为Base上的项目提供支持与优先曝光机会;最后,Coinbase Ventures对优质项目进行战略投资。这种方式不仅冷却了快速套利的心态,还鼓励开发者创造长期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Base向OP Collective提供序列器收益分成,以换取一定数量的OP代币。这一策略使得Base的用户和开发者能够在不需要本币的情况下,参与更广泛的生态收益链。
用户增长与技术架构优势共振
尽管没有代币激励,Base的用户规模仍在飞速扩张。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Base的TVL已突破60亿美元,日均活跃用户超过一百万,成为OP Stack中TVL最高的链。这一增长得益于Coinbase Wallet提供的流畅体验、OP Stack架构的EVM兼容性,以及Optimistic Rollup的低Gas费用和高吞吐量,使得开发者和用户均享受到优质的链上使用体验。
Superchain协作:联动OP Token带来的间接激励
作为OP Stack Superchain的重要成员之一,尽管Base没有原生代币,但通过序列器收益分成,它将收入部分回馈给OP治理体系,从而获取OP代币奖励与治理权重。这意味着建设在Base上的项目,仍可参与OP Collective的运营与资助决策。这样的协作不仅强化了Base的生态联通性,也提升了其技术安全性,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结构。
展望未来:代币发行是否在计划中?
目前Base并未计划发行代币,但随着Superchain逐步实现更高的自治需求,这可能会引发将来发行本地代币的讨论。尽管代币发行可以为用户赋权并提供治理激励,但也可能带来监管压力及投机行为。因此,项目治理的平衡与市场共识,将是未来决策的重要考量。
OP Collective目前充当了一个缓冲机制,Base可在Superchain中先行参与代币经济,未来再考虑引入自身代币。这一灵活的策略,让Base保持了一定的市场适应性。
结语
总体来看,Base的无代币策略展示了一种以实用为中心、简化用户接入路径的Layer-2模式。通过ETH支付交易费用、Coinbase生态联动、OP Stack Superchain协作、开发者激励计划与资金分配,Base不仅成功吸引了百万级用户,还积累了数十亿美元的TVL。这一模式在提升生态兼容性、降低使用门槛、增强用户留存的同时,也规避了代币经济的短期炒作风险。
然而,这种策略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也不容忽视。首先,虽然短期高效的中心化治理可能带来问题,长远来看却可能妨碍自治与抗审查的能力。其次,缺乏代币激励可能使得项目失去广泛参与的社区感,开发者或项目可能转向其他链。同时,Base的收益依赖于交易手续费,当教学量下降或市场冷却时,也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最后,若未来确实发行代币,则可能面临代币波动性及监管审查压力等问题。
因此,建议用户与开发者应关注三大要素:链上交易费用及序列器收入走势、Superchain治理机制的调整,以及未来可能的治理权利诱导工具(如代币)的设定。保持对链上经济机制的监测与社区透明度的审视,乃是在这一新型资产体系中稳健参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