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加密记者Eleanor Terrett在社交平台上披露,《CLARITY法案》的“替代性修正案”(ANS)正式发布,此份文本将成为6月10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审议的基础材料。该法案在国会掀起波澜,曾因多个争议而被搁置。如今新的修正案重磅登场,正是关注于加密货币行业监管的预示,不少人关注其最终会如何影响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它究竟能否平衡行业发展与用户保护之间的矛盾。

替代修正案究竟改了啥?
尽管替代修正案的具体内容尚未完整公开,但从过往的争议点可以揣测其方向。去年《21世纪金融创新和技术法案》的通过明确要求SEC与CFTC划分加密资产的管辖权,而CLARITY法案的核心矛盾正是这里。关于“证券型代币”和“商品型代币”的划分标准,新的文本可能会进行妥协。例如,或许会将比特币、以太坊交由CFTC监管,而将大部分稳定币继续归于SEC。这样的划分如同将披萨切成两块,但总会有人对此表示不满,因他们觉得分得的奶酪不够。
有趣的是,2024年香港在推出虚拟资产衍生品交易时,采用了“按功能分类监管”的模式,这令美国的立法者或许会参考这一思路。但替代修正案的真正挑战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SEC对用户保护的执念,又能回应加密行业对灵活性的渴求。这就好比让素食主义者和牛排爱好者共同使用一个烤架,虽然在技术上问题不大,但在情感上却始终难以获得共识。
政治博弈下的审查变数
法案推进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近期民主党议员呼吁增加“利益冲突条款”,直接指向特朗普家族与加密项目的关联。在翻阅听证会的记录时,有议员甚至质疑:“当立法者自己持有大量加密货币时,如何能保证监管的公正?”这样的质疑使得CLARITY法案变成了一块政治足球,双方势力分别试图利用这一法案,证明自己对创新的支持或市场规范的必要性。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审查流程本身就存在诸多玄机。6月10日的会议将采用“结构化规则”,这一规则允许提出的修正案数量受限,就如同辩论赛中的发言时间限制,这既防止了议题的失控,也给了反对派精准攻击的机会。一位国会助理在私下谈及时形容:“这并不是在修法案,而是在拆炸弹。”因此,每一个细节都极其重要。
SEC与CFTC的“地盘战”升级
在法案审议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部门角力。SEC主席Gary Gensler始终主张“大部分代币属于证券”的观点,而CFTC则希望扩大商品的定义范围。虽然在2023年通过的《区块链监管确定法案》中曾尝试划分界限,但CLARITY法案的替代修正案显然需要更精细的划分,例如如何对待DeFi借贷协议的问题:SEC认为这属于未注册的证券发行,反观CFTC却认为这应归为衍生品交易。此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当技术将多种金融属性混合时,监管机构是否会像争夺病人的医生,反而延误了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证监会在处理类似争议时,采用了“活动本位”的监管模式,意即同一机构可以根据业务的本质来判断适用的规则。然而,在美国这样的多头监管环境中,完全照搬这套模式并不容易。因此,替代修正案很可能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设立联合工作组或冲突仲裁机制以应对可能的监管争议。
稳定币监管的蝴蝶效应
而替代修正案的审议还牵涉到稳定币监管的老旧问题。2024年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的发行者必须持有1:1的储备金,但CLARITY法案或许会放宽对算法稳定币的限制。这相当于允许餐馆在销售普通汉堡的同时,另设“植物肉汉堡”的标准。分析师指出,这种区分可能会导致套利空间——一旦法案通过,发行人或将通过调节代币的经济模型来规避严格的监管。
更为紧迫的挑战来自于全球化监管的错配。香港允许专业用户交易虚拟资产衍生品,而新加坡将稳定币纳入支付系统,但美国目前仍在基本分类上争论不休。当其他国家已经进入“如何监管”的阶段时,美国却依然滞留在“谁来监管”的讨论上。
法案的命运不在文本而在人性
替代修正案的审查过程,本质上是对美国监管哲学的一次压力测试。究竟是优先保护消费者,还是鼓励创新?是强化机构的权力,还是分散制衡?虽然技术细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但这些根本逻辑的冲突却难以调和。最终通过的版本,极有可能是各方为了选举利益权衡后的临时方案,而并非能够持久应对未来的长久之计。这就如同用临时支架来修补一座老房子,能撑得过去雨季,但想在地震中生存依然是不切实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