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CBDC)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进,尤其是批发型CBDC的实操阶段已涉及15个经济体,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大额跨境支付和金融机构的结算需求。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调查,83%的央行将“提高支付效率”视为核心目标。然而,在推进过程中,技术兼容性与隐私保护仍然是关键的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批发型CBDC的核心定位、技术架构与试点进展以及隐私与监管的平衡难题。

批发型CBDC的核心定位
批发型CBDC专为金融机构而设计,主要与面向公众的零售型CBDC形成互补。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央行背书的数字凭证实现银行间的实时全额结算(RTGS),从而有效降低清算层级。以香港金管局“数字货币桥”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测试结果显示,跨境交易的成本可降低高达40%,而结算时间则从原来的2天缩短至仅10秒。这样的效率提升特别适用于金融市场中涉及的大宗贸易和外汇市场的高频、大额交易。
技术架构与试点进展
目前,批发型CBDC的主流技术方案普遍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但仍面临异构系统的兼容问题。例如,欧洲央行的“欧罗链”(EUROchain)采用双层架构,允许商业银行节点通过哈希时间锁定合约(HTLC)实现跨链互操作。而中国香港与泰国合作的“Inthanon-LionRock”项目则测试了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原子结算机制。据BIS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球范围内已启动9个涉及22家央行的多边批发型CBDC试点项目。
隐私与监管平衡难题
在批发型CBDC的推广中,如何在交易透明度和机构隐私之间寻求平衡是一大难题。例如,加拿大央行的“Jasper”项目展示了零知识证明(ZKP)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不透露交易对手敏感信息的情况下保护隐私,但同时这也可能妨碍反洗钱(AML)和客户审查。针对这一问题,欧盟提出的《金融数据访问条例》(FIDA)最新提案要求CBDC系统必须预留监管“后门”,这一提案引发了商业银行对商业机密可能泄露的担忧。
延伸知识:RTGS系统革新
传统的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依赖于中心化账本,日均处理的资金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批发型CBDC通过可编程性实现了自动清算,比如新加坡的“Ubin”项目测试了智能合约触发付款(DvP)的功能,这一改进将债券结算的失败率从5%降至0.2%。尽管这种技术升级并不改变金融中介的角色,但它重构了整个结算基础设施,提高了整体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
总结
总体来看,批发型CBDC为提升跨境交易的效率展示了巨大的潜力,但其在跨司法管辖区内存在的标准不统一和系统设计冗余等问题亟待解决。日本央行的报告也指出,未来需要建立类似于持续联系结算(CLS)的多币种清算中枢。未来两年将是技术选型与相关规则制定的关键期,金融机构亦应重点关注ISO 20022报文标准的适配情况。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更需强化风险控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