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十六年的波澜壮阔,其市值在2025年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然而,尽管数字货币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依然有不少声音将比特币视为“庞氏骗局”。在米兰加密货币峰会上,Blockstream首席执行官Adam Back就质疑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量子计算对比特币的潜在威胁,并指出这样的担忧反而显示了比特币设计的复杂与独特。本文将探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信仰、价值认知及其在怀疑与进化中的交互关系。

技术信仰者的倔强
一项有趣的观察是,技术背景深厚的人士对比特币的质疑通常更加尖锐。例如,Adam Back在讲述自己向同事解释比特币的经历时提到,他的同事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能破解吗?”这种怀疑代表了对技术可行性的深刻探讨。程序员通常要亲自测试新代码,密码学家对比特币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私钥真的不可逆吗?”这种质疑反映了比特币在技术设计上的非凡之处。
Back用生活化的比喻形象说明了这一点:“质疑者就像坚持认为汽车轮胎会爆炸的人,然而轮胎却已经跑了上万公里。”比特币采用的椭圆曲线算法(ECDSA),至今未被破解,这与我们日常所用的门锁相似,尽管理论上可以被打开,但盗贼需要发明时光机才能实现。
量子威胁下的生存游戏
在2024年4月的“中本聪鸡尾酒会”中,Back的量子计算机预言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他指出,如果某个大学实验室真的宣布成功破解ECDSA,中本聪的110万比特币将会面临巨大的转移压力。这种情境仿佛是一起加密版的《夺宝奇兵》,比特币社区面临着在资产被盗前,赶紧将黄金转移至抗量子算法的新金库的紧迫任务。
Blockstream在2023年即开始测试量子抗性签名方案Schnorr,这可以看作是为比特币“装上防弹玻璃”。虽然风险尚未真正降临,保护措施已经提上日程。Back也坦言,如果真的发生资产转移,这将成为区块链历史上最激烈的压力测试,所有冷钱包持有者都将面临“大逃亡”。
价值锚定的认知陷阱
“劳动价值论是最大的误解。”Back在一次访谈中对怀疑论的根源做了揭示。许多人认为比特币缺乏政府背书就是“空气”,但他们忽视了发行比特币所需的挖矿成本所构建的物理锚定。这一观点可以与“为什么钻石值钱”进行对比——钻石的价值并不来源于地底下碳元素的劳动,也不只是依靠戴比尔斯的广告策略,而是全球矿工们不断投入真实的能源所支撑的价格地板。
一位华尔街分析师曾用“特斯拉悖论”来类比比特币:当人们质疑电动车没有传统发动机时,实际上是在否认能源转换的创新形式。比特币所面临的质疑也是如此,怀疑者往往从纸币时代的思维出发,审判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存储价值的逻辑。
怀疑与进化的共生关系
从比特币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个重大升级都伴随着质疑声的出现。例如,SegWit解决了交易延展性问题,Taproot则提升了隐私性,而未来的抗量子升级同样是对怀疑论的积极回应。Back形象地总结这些争议为“免费的压力测试团队”,它们不断揭示系统可能的弱点。
更为有趣的是,最坚定的怀疑者常常在某个时刻反转立场。一位曾公开称比特币是“老鼠药”的基金经理在2020年疫情后悄悄将比特币纳入投资组合。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表示:“当各国央行开始使用印钞机来对冲风险时,我才真正理解中本聪设计的经济学逻辑。”
或许,比特币的怀疑论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本质上是传统价值体系与密码学范式之间的认知代沟。像Adam Back这样的技术信仰者并不只是靠口头说服,反而用十六年无宕机的运行记录、万亿美元级别的全球流动性,以及在技术威胁下的迅速演进,构建出一个反脆弱的实证主义答案。或许,当量子计算机真正到来时,区块链要么在危机中完成自我升级,要么在沉默中被彻底证伪——这比任何辩论都更有说服力。
 
                                